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24-11-20
来源: 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条  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要求  修满要求科目和达到足够的学分。具有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初步具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
3.学术能力要求
科研实践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操作技术和科研常用方法以及现代化实验方法和技能,能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术交流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并撰写英文学术论文,具备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交流能力。
发表论文基本要求: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论文。
第二条  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肿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  
2.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3.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4.感染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第三条  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同总则。
第一学年: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进入学科学习,实验技能培训,查阅文献,开题,进行课题研究。
第二学年: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并参加教研室安排的教学实习。
第三学年: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和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数据整理和补充实验,撰写文章、投稿,完成课题研究,进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和答辩。
第四条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毕业前要求必须完成不少于33学分,并参与学科及学校各类学术报告活动达10次以上。(详见附表)
第五条  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对论文工作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一)开题报告
导师和指导小组应对硕士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作出具体规定,并建立读书报告制度,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
研究生入学后,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经与导师和指导小组讨论后确定其研究方向,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要求
根据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要求,选题应对本学科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选题一般应在研究方向范围内,要有利于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尽量与本专业或导师现有的研究课题或科研项目有关;选题应比前人的工作有所拓展,能够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选题还要从研究条件和时间考虑,课题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研究材料和经费基本具备;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确定选题后,应写出文献综述,并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最迟在进行预实验并有相关实验结果后进行开题报告,在第二学期完成。在院系(或教研室)内做开题报告,报告其选题依据和研究工作计划;参加者应对选题的创新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方法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等进行评论。开题报告必须有详细记录,研究生在听取意见后,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最后填写《安徽医科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开题报告书》。
(二)论文工作阶段报告
硕士生应按阶段在本教研室报告课题工作进展情况。
1.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论文工作半年后,硕士生应向导师组汇报本阶段的论文工作情况、所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计划等,与会者对其汇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使研究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进行。中期报告必须有详细记录,记录填写在《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论文工作情况表》中。
2.论文工作结束报告:论文研究工作完成准备撰写论文前,研究生应将研究结果在教研室或课题组内做汇报,与会者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完整性、科学性进行评论,提出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等意见;并对论文撰写提出建议,以保证能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结束报告必须有详细记录,记录填写在《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论文工作情况表》中。
(三)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原则上必须在本校、本专业点进行,对于合作项目的选题经过批准后方可在校外条件合适的地点进行。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执行。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盲审的方式,评审合格方可申请答辩。学位论文完成后应按照《安徽医科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同时,应结合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本专业核心期刊以上杂志上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
第六条  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所指导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培养方式可根据导师的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的目标(学术型或应用型)。
2.课程学习与科研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科学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培养方法
1.课程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要有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具体由任课老师确定。
2.科学研究: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第五学期,具体时间由导师安排。包括选题、文献查询、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和学习、科研研究与探索、论文撰写等。要求阅读英文文献不少于50篇。
3.教学活动实践内容、时间、时限:参加生化教研室统一安排的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包括讲课、预做实验和批改学生实验报告),一般不少于30学时,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在职研究生于第三学期开始则与教研老师一样安排教学。
4.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0次校内外各项学术活动,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5.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鼓励本学科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政治、公益、文体、卫生等集体,由研究生学院予以考核评议,合格者记1个学分。
(三)考核
基础理论课的考试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规定》执行。专业进展课和专业英语以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讲授以及英语口语讨论,内容包括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考核安排于第四学期5月至第五学期11月期间,教研室组织导师评阅,填写《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专业进展课、专业外语成绩报告单》连同试卷交学院研究生工作管理部门汇总,汇总后将成绩单报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备案。教学及实践技能考核由教研室组织有关专家现场考核。
第七条  主要专业参考书目及期刊
(一)课程教材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 周春燕,药立波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医学分子生物学(第3版/研究生) 张晓伟,史岸冰 人民卫生出版社
3.Gene XII  Benjamin Lewin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二)推荐阅读书目及期刊
1.Science系列
2.Nature系列
3.Cell系列
4.AACR系列
5.Blood
6.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7th Edition  James Watson
7.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五版),朱玉贤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相关网站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表.docx (15.41 K).docx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