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陈亮课题组在EMBO J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时间:2024-11-05
来源: 生命科学学院
2024年11月4日,我院陈亮课题组联合南京大学陈帅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杨毅宁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周洪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EMBO Journal(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1.0)上发表了肝细胞中脂滴-高尔基体互作的相关研究“Rab2A-mediated Golgi-Lipid droplet interactions support 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secretion in hepatocytes”。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助理许敏、南京大学陈帅教授课题组陈紫月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杨毅宁教授课题组李洋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同时,该工作也得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华教授、武汉大学宋保亮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王秀云教授的支持和帮助。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和最后通讯作者单位。

现代社会,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基础和临床的研究结果均提示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针对于此,科研工作者先后开发了靶向抑制HMGCR(如阿托伐他汀)、PCSK9(如依洛尤单抗)和NPC1L1(如依折麦布)等蛋白的降血脂药物,但相关药物的使用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临床上遇到的相关疾病,还有待于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剖析机体调控血脂稳态的分子机制并以此开发新的降血脂药物。
该研究发现,肝实质细胞中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定位的Rab2A蛋白可以与脂滴(Lipid droplet)定位的HSD17B13蛋白部分结合,进而介导脂滴-高尔基体之间的互作,促进脂质(Lipids)从脂滴转运至高尔基体,最后提高肝细胞内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VLDL)的脂化成熟和分泌。同时,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靶向抑制该调控通路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
脂滴是细胞内普遍存在,主要由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组成,具有能量储存和介导细胞器之间信号转导等多种功能的细胞器。陈亮课题组的研究结果首次表明脂滴-高尔基体之间的细胞器互作参与调控VLDL的脂化成熟和分泌。相关实验结果还表明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可以抑制Rab2A蛋白的活性,从而调控脂滴-高尔基体之间的细胞器互作,最后降低VLDL的脂化成熟。综上所述,相关研究结果为理解肝脏和血液的脂质代谢稳态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医科大学人才引进启动基金的支持。据悉,基于该研究的创新性,EMBO 杂志社将分别给与中、英文版本的新闻推介。(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模式图
扫码关注